筆者命題「教仔系列」,這個「教」,究竟是一個怎樣的教呢?是教育?教授?教訓?教導?教養還是教唆…?不得不讚嘆中國文字的博大精深。更重要的是,這代表了「教」,其實是可以有很多不同層次的取態和演繹,然後達到不同的效果。

回想一下,上次教仔的時候,究竟你的取態是什麼?是教訓還是教導?還是本來想教導,後來演變成了教訓!例如在「不知不覺指責了」一文中,媽媽原先苦口婆心地教導兒子要承担自己的責任,兒子卻丁點兒也聽不入耳,媽媽於是氣上心頭,狠狠地把兒子教訓了一頓。又或者在「不如我哋去拍拖(上)」一文中,媽媽OT工作完畢還陪伴女兒做功課,直到夜深,媽媽的取態,由又氹又哄,變成又急又倦。結果也是駡了。由此可見,爸媽怎樣「教」仔,很多時候,是取決於自身的心態和心情。有耐性、心情好的時候,便是教導。反之,于同一件事上,便變成了教訓。

以上是爸媽的心情如何影響「教」的質素,還有的是心態的影響。

記得兒子的羽毛球教練,雖然年紀輕輕,教齡已參不多有廿載,見盡光怪陸離。他曾經分享,讓孩子跟他打波的家長,通常有幾種心態。第一,是抱着輕鬆玩耍的心態;第二是抱着認真操練的心態;第三,是他最怕見到的,口裏說輕鬆而實則想要操練的家長。

他憶述曾經有一對母子,每次兒子上堂的時候,媽媽都全情投入。兒子打出好球,媽媽便興奮拍手,「Well done」之聲不絕。每次兒子失分,她便在旁叫喊「唔緊要!輕鬆啲!我哋玩吓啫!加油!」課堂時跟其他家長訴說兒子在校隊內表現如何出色,課堂後又拉住教練,商量如何改善技巧。

直至有一次,兒子失球後,媽媽又叫「玩吓啫」。不知那來的力氣,兒子使勁把球拍摔斷了,向媽媽咆哮道「究竟係玩,定係認真比賽啊!」情緒久久未能平復,媽媽跑過去,想似平時一樣攬着兒子,卻被狠狠地推開,媽媽嚇傻了眼,嘴裏喃喃的不知所措。

最後教練充當了治療師,為母子傳遞了訊息。

下期再續。

為作者讚好︰ 點擊前往

Aunty Anne 解憂信箱︰ 點擊前往 (歡迎師長就父母子女疑難來訊提問,亦歡迎師長來訊感想)

圖片來源︰由作者提供

【本文經Aunty Anne同意轉載,歡迎到訪作者專頁了解更多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