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「媽媽,讓我來」一文中,提到年幼子女於超級市場的自動掃描器前不肯跟媽媽合作,擾擾攘攘阻了自己,誤了別人。最後媽媽按耐不住,打了罵了,既苦惱又尷尬。當中提過治標的辦法,本文續探討治本之道。

說到治本,唯有從根本着手。每對夫妻決定要孩子當爸媽前,都經過一番計劃和考量。為的可能是圓滿自己的人生、可能是家庭責任,也可能是意外。無論如何,當孩子來臨的一刻,定必為這個家庭組合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。之前的計劃和考量,通通變成意料之外,和想像的不一樣。但最重要的是,無忘為人父母的責任,把孩子「養育成人,培養成才」。

●如何定義最好

成人簡單,吃飽睡夠,無病無痛便能長大。成材則是大學問了。有時聽到爸媽們或溫柔或認真地信誓旦旦,要給孩子能力範圍內的最好。但如何定義「最好」,則是可圈可點。一年四次旅行?層出不窮的補習興趣班?任意隨心而行?開心就是好?

●言傳身教,試舉例以說明之

讓我們以「媽媽,讓我來」中超級市場的故事為基礎。媽媽說出暗號「豬仔要放屁」後,孩子合作地把貨品交給媽媽,完成付款離開超市。回到家中,便是言傳身教的好機會:

1. 讚賞信守承諾的行為:告訴孩子你十分高興,因為當你說出暗號,孩子便乖乖合作,守信用是值得稱讚的行為。

2. 解釋要求合作的原因:當時有很多人正在排隊付款,我們太慢了,會阻礙別人,那便是自私的行為。舉出例子為孩子具體地描述情景。例如排隊的叔叔手中拿着奶粉,可能BB趕着要飲奶,遲了BB要捱餓,在家中哭得淒涼,那便是我們不對。

3. 闡述值得讚賞的德行:為孩子灌輸顧己及人,為別人着想的意識。

承如屈穎妍女士所言,「現今孩子一屋子證書,沒有一張學做人」。要打破這僵局,不能,也不該只假手於學校和老師。養不教父之過,唯有靠爸媽言傳身教。其實,整個傾談過程,本來就是一個寶貴的學習和親子經歴。透過輕鬆、有趣、互動的對話,為孩子灌輸「顧己及人」和「信守承諾」的應有品德。爸媽亦可從對話中多些了解孩子的性格和看法,作為將來調教的基礎。

筆者認為,這是爸媽能力範圍以內可以給孩子的「最好」。


為作者讚好︰ 點擊前往

Aunty Anne 解憂信箱︰ 點擊前往 (歡迎師長就父母子女疑難來訊提問,亦歡迎師長來訊感想)

圖片來源︰由作者提供

【本文經Aunty Anne同意轉載,歡迎到訪作者專頁了解更多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