雞蛋哥哥》(小魯文化,2006.5)是日本知名幼兒繪本作家秋山匡Akiyama Tadasi)的主要作品之一。「雞蛋哥哥」系列繪本深受日本親子喜愛,系列作品已推出17本。其中《雞蛋哥哥》是同名系列繪本的第一本作品,故事以孩子成長為主題,推薦家長教師3歲以上的孩子(猶其是哥哥、姊姊)共讀。


雞蛋哥哥成長記︰超越依戀與成長

《雞蛋哥哥》中,主人翁雞蛋哥哥不願離開蛋殼。他希望一直活在蛋殼裡,因為他可以整天遊玩,而且別人不會對他生氣,更重要的是能得到母親每夜陪伴,可以在母親的懷裡安心入睡。然而,一個小意外令雞蛋哥哥的蛋殼漸漸裂開,他整夜失眠苦惱於被迫「成長」。只是,「成長」過後,迎來的卻是一個嶄新的世界。


雞蛋哥哥的焦慮︰面對逆境的到來與拓展新視野

每一個孩子都曾經渴望不變,希望時間永遠凝在一點,幸福和安頓的時光永續重覆。

「蛋殼」在《雞蛋哥哥》的故事中意喻「保護」,同時隱含「停步」的意味。雞蛋哥哥意識到蛋殼可以免去來自他人的指責,同時索取母親的關懷。然而,這種特權不僅是有條件,更是脆弱的。雞蛋哥哥為了保護蛋殼而回避石頭、不認真理會母親的提問、默默看著弟弟變得比自己高大、逃離助他破殼而出的烏鴉等。雞蛋哥哥因蛋殼而陷於被動的同時,亦同時封閉思維的可能性,最後畏懼蛋殼破裂而失眠焦慮。

人本主義心理學家佛洛姆(Erich Fromm)於其名著《逃避自由》(Escape from Freedom)中區分「消極自由」及「積極自由」;前者意指「免於甚麼而得的無拘束狀態」,後者意指「去做甚麼的自主體現狀態」。回看《雞蛋哥哥》的故事,雞蛋哥哥藉由蛋殼的保護而獲取的只是「消極自由」;蛋殼令他免去承擔責任及自律自理的義務,但同時使他處於被動陷於停滯──雞蛋哥哥無法想像自己立足於大石看世界,也無法想像自己與烏鴉比拼。

一件小意外令他破殼而出,被迫活在無蛋殼的世界中。然而,雞蛋哥哥得到母親及弟弟的肯定,及後更發現自己的可愛之處。沒有蛋殼的世界並不如他原先所想般無情;相反,家人的關懷可借助另一種更積極的形式呈現,令他逐漸可正視、欣賞自身的不同角度。甘於跳出「消極自由」保護傘後,基於自我肯定的「積極自由」方可慢慢活出來,與世界及事物建立更真實的聯繫,在充實自我、自我完成中得到幸福感。

《雞蛋哥哥》不僅教導小朋友敢於面對逆境並逐漸成長,更奉勸師長避免成為孩子的「蛋殼」,並需以善意積極的語言幫助孩子肯定自我,不要以負面反面的說話把孩子趕回殼裡,以免錯失孩子成長的契機。師長亦宜理解焦慮的心情可以源於對未知的恐懼,我們可以對他們的情感加以認同,並通過故事及提問等方式與孩子多加交流,了解孩子所擔心處及予以開導,助孩子安心。


親子互動思考題

  • 你認為「蛋殼」為雞蛋哥哥帶來甚麼其他好處?
  • 你認為放棄「蛋殼」的難處是甚麼?
  • 你認為雞蛋哥哥離開「蛋殼」後可遇見甚麼新事物?
  • 你認為爸爸媽媽除了陪你睡覺外,還可以用甚麼方式關心你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