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生旅途之中,難免會犯下錯誤。大人自己犯錯,有人會靜思己過、有人會得過且過!有趣的是,當孩子做錯了,父母都會急着指出孩子的錯誤,或勸告或責罵,提供自覺合適的糾正方法。
年幼孩子像一張白紙,各式各樣的經歷,豐富他們的人生,讓他們在對錯得失之中學習成長,父母的角色,由主導漸漸走向輔助,最後甚至放手,讓孩子選擇自己的人生道路。
過程之中,父母如何拿捏、掌握適當的進退時機,成為推進或窒礙孩子的成長重要關鍵。
當孩子遇上狀況,例如,被投訴在學校欺凌同學,父母有時會根據自己對孩子的了解,習慣性地太快下判斷,直接認為孩子做錯,並作出懲罰,過份簡單的處理,不讓孩子有辯解的機會,甚至孩子解釋了也不相信。
理想的做法,是先了解事情發生的來龍去脈,這一步十分重要,讓孩子有機會由他的角度去敘述事情的經過,父母親得到更加全面的了解。有了這個自辯的機會,就算孩子真的錯了,他會更甘心情願的認清自己的錯誤,有助糾正錯誤的決心。
當下人人都自我,都注重個人的感受,是非對錯有時都來得次要,只管把感受傾吐,說了出來,放負之後,心情就好了。其實當一個人情緒激動的時候,別人說什麼他都不會聽得進去。總要等到他心情平靜下來,才可能冷靜思考。所以如果父母希望孩子能夠聽得進意見,就先要處理他的情緒,時間通常可以讓人冷靜下來,可以跟孩子說:「你覺得點呀!想唔想傾下件事?等你冷靜一下,我哋再傾好嗎?」
孩子冷靜下來後,跟他回顧事情的始末,不要急於訓導,多聆聽他的想法,從而多認識孩子的心性,就算孩子有激烈的反應,也不需要急於修正,為孩子提供的建議作疏理,反覆討論他提出的辦法和後果。可以問一些:「你覺得有咩其他方法」「呢啲方法,你覺得會有咩後果」等等讓孩子反思的建議。最重要的,是為孩子提供一個最強後盾,「你想我點樣幫你」,讓孩子知道家人,在他有需要的時候,都會支持他。
每一個人都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。讓孩子逐步學習處理自己的事情,並為自己的行為承擔後果,從而達到培養孩子責任心的目的。唯有如此,孩子才能養成獨立思考,解決問題的能力,健康正向地成長。
#感受行先
#理智次要
#了解孩子的心性

Aunty Anne 解憂信箱︰ 點擊前往 (歡迎師長就父母子女疑難來訊提問,亦歡迎師長來訊感想)

圖片來源︰由作者提供

【本文經Aunty Anne同意轉載,歡迎到訪作者專頁了解更多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