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1年,15歲以下青少年自殺率升至歷史新高,亦有社區組織調查指出,六成中學生出現抑鬱症狀,情況令人憂慮。以筆者的認知,問題的核心並不單一,包括整個家庭、夫妻的關係,父母之間以及與孩子的連繫,都牽涉其中,環環相扣。
記得多年前有一位中學生於學校墮樓輕生,母親悲慟不已,她在鏡頭面前哭訴,如果老師及早察覺孩子精神情緒有異樣,便可以拯救孩子一命!父母頓失愛兒,當然傷痛;然而,怪責學校和老師不好好看顧孩子,抹煞自身的責任,就是諉過於人。
為人父母,必須擔當教養孩子的重責!常言道父母是孩子第一位老師,家庭是孩子承傳價值觀的起點,而學校是授業解惑的地方,讓孩子學習知識、學習處世,當中有分工,亦有合作。
孩子的成長經歷,就像一隻要破繭的蝴蝶,經過幾番掙扎,方可以打破舊例,開拓新境界;過程有不知所措的時候,亦有痛點;父母與孩子都要一起努力探索,尋找符合他們的處理方法。最重要的,是身為家庭支柱的夫妻,能夠相親相愛,保持家庭關係和諧穩定,孩子便可以集中思考自己,不用憂心爸爸媽媽,健康快樂地成長。
根據臨床觀察,孩子的精神狀況出現問題, 父母親的關係至為關鍵。可是,時常有父母認為,孩子的壓力一定是來自學業或社交,於是夫妻一面吵鬧,一面向學校老師申訴、向社區組織求助,尋求心理醫生治療,這些搔不着癢處的舉措,對孩子而言是添煩添亂,反而增添壓力!當大家都以為正在努力處理之際,孩子真正的需要卻一直得不到正視,拖拖拉拉,時好時壞。萬一家人發生衝突,抑壓已久的情緒便會爆發。
其實,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問題要面對;這些萬變不離其宗的問題,卻有不同的面貌!若問為何有家庭能安然面對,有家庭卻深陷苦海?筆者認為,分別在於夫妻能否夠攜手同心,理順彼此之間的分歧,不讓不同的意見影響到家庭的安穩,就算有氣也不會傷害感情的根本,「生氣也不可犯罪,不可含怒到日落。」(以弗所書4:26)
每個人都有動怒的時候,而每個人都知道,動怒只是情緒上的發洩,並不可以解決問題。如果父母只懂得以發洩情緒去解決問題,孩子也就沒有別的出路!與其單一地關注青少年的精神健康,關顧家庭的精神健康,看來是更加迫切!
#不可含怒到日落
#修身才可以齊家

為作者讚好︰ 點擊前往

Aunty Anne 解憂信箱︰ 點擊前往 (歡迎師長就父母子女疑難來訊提問,亦歡迎師長來訊感想)

圖片來源︰由作者提供

【本文經Aunty Anne同意轉載,歡迎到訪作者專頁了解更多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