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9 3月



「講道理」,看似是放諸四海而皆準的溝通方式,而實際上,關鍵在於大家是在講誰的「道理」。如果公說公的道,婆說婆的理,只看到對方的不是,然後互不相讓,這道理又如何可以講下去?!
其實,阿公的道不比阿婆的高深,阿婆的理亦不比阿公的正確;只是,阿公覺得阿婆開口便是貶低他,阿婆覺得阿公開聲便是吩咐她;原來叫人不喜歡的,是不受家人尊重的感覺!
舉個時會發生的例子:老婆對老公說:
「你換出嚟嘅衫,乾淨嘅唔該掛好,污糟嘅就攞去洗啦。」
這日常生活的對話,老婆以勸說的形式說出,抑或命令的口吻吩咐,便有雲泥之別,若她加一句,「叫極你都係將啲衫周圍放,有本事就請個工返嚟服侍你啦!」再忍不住付送一個白眼,就算是再合理的要求,老公也不會聽得入耳。他反抗的並不是要把衣服收好,而是老婆對自己的態度。
工作坊裏時常會遇到為家頭細務鬧意見的夫妻。《相見好同住難》當然是個大難題,但住在一起生活是結婚的必然結果,大家都總要有辦法疏通面對。
「我一陣就會執㗎啦。」
「一陣間,一陣間,你而家唔執,三日之後啲衫都會原封不動咁喺番哂度!最後咪又係我執!」
「我話我會執,係你係都要即刻。」
「因為你而家唔執,你跟住就會走去打機,去咗打機你就老豆性乜都唔記得,仲點會記得執衫⋯」
原來老公掛住打機,才是重點!
重點往往是痛處,是找不到出路的難關,大家都會避而不談。最核心的問題得不到解決,寧願在無關痛癢的事情上糾纏,借機宣洩不滿。她的道與他的理,便永遠無法接軌,夫妻二人你有你的生活,我有我的忙碌,大家都活得一肚子氣。
忍讓功夫不到家的話,衝突難免。可惜的是,當大家太過慣性認定對方的不是,要改變絕不容易,一個不留神,收掣不及,便會產生碰撞,大家都會受到傷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