工作坊上有媽媽提問,質疑「情緒冷靜區」能否有效處理孩子的哭鬧情緒?她指出孩子六歲以前,大腦發展尚未成熟,因此,要求未有自我控制能力的孩子自我冷靜,並不公平。就算孩子最終冷靜下來,也是另類懲罰,孩子只不過是從無助之中被迫安靜認錯,而不是從理性層面認知錯誤。長期錯誤使用冷靜區,孩子情緒會更加容易失控。
之後的十分鐘,媽媽詳細講解了大腦如何處理危機和情緒,還有精神科臨床教授Dr Daniel J. Siegel 和教育學家Dr Tina Payne Bryson 的研究支持,正反論證了情緒冷靜區的應用和效果。
「媽媽,請問你係腦神經科醫生嗎?」
「No, 做FTM之前,我係律師!」
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
筆者是這樣理解的。無論大人或小孩,情緒高漲或低落的時候,都不是商量或決定事情的好時機。因此,讓哭鬧的孩子走到情緒冷靜區,先穩定下來是第一步,更重要的,是爸媽之後跟孩子了解、討論剛才令孩子不安的事,才會達到理性分析,分辨對錯的成果。孩子長大了,遇到問題的時候,便會懂得冷靜應對的重要。這是爸媽可以教導孩子的其中一樣書本學習不到的人生技能。
再回到律師媽媽。幾乎可以肯定,這位博學的好媽媽,為養育孩子立下了堅定的決心,她教導孩子的每路每步,都經過深思熟慮,反覆論證,為孩子提供了她的能力範圍以內可以做到最理想可控的成長環境,絕對是愛!
當媽媽全力全方位照顧保護她的孩子,孩子年幼時的成長,必然一帆風順。可是,當孩子漸漸長大,需要學習獨立發展自我,他會遇到大小難關,習慣了為孩子遮風擋雨的媽媽,總會碰到連她也折解不了的事情。習慣了有媽媽為他清除障礙的孩子,沒有經歷過逆境,退回家裏去是最簡單慳力的選擇。
媽媽百思不得其解,自己盡心盡力的栽培,孩子卻不思進取,她又急又心疼。卻不知道自己是有份促成今天的局面。
今日社會重視親子關係,爸爸媽媽將教仔理論化、科學化,雖然這些都是很好的參考,但筆者認為,培養孩子成人成才,是離不開人人應有的是責任感和同理心,最好趁早讓小孩子歷練小困難,大孩子便有經驗處理大風浪,找到屬於自己的方向,活出自己的人生。
#責任心
#同理心
#情緒冷靜區
#FTM

為作者讚好︰ 點擊前往

Aunty Anne 解憂信箱︰ 點擊前往 (歡迎師長就父母子女疑難來訊提問,亦歡迎師長來訊感想)

圖片來源︰由作者提供

【本文經Aunty Anne同意轉載,歡迎到訪作者專頁了解更多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