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6 11月



近日發生的連串不幸的事件,引發社會對照顧者的關注,包括長者照顧病患老伴,年老家長照料年長殘障子女,家長處理從社福院舍回家的成年孩子等,都是困難的工作!
筆者於工作上、生活中,遇上不少家有SEN光譜內的高智商孩子的家庭,當大家以為這是一份祝福,其實他們遇到的煩惱,絕不比以上的個案簡單。
小明8歲那年,做了智商測試,被評估為140以上,是資優兒。小明喜歡思考,而他所思考的問題,求的答案,一點也不容易應付。他每天上學的時候都在想,小朋友為何要上學?不是單純的喜歡或不喜歡,而是上學的意義!
當孩子每天帶着質疑上學,時會做出被認為不合作的行為,為老師和同學帶來麻煩,學校三天兩日便跟媽媽聯絡,請她管束孩子,媽媽拿出證明孩子是SEN,要求適度寬限,學校回應過早遷就和標籤並不理想,堅決一視同仁。小明在學校遇到挫折,回家會傷心會發脾氣,跟媽媽和妹妹彆扭,媽媽往往要花很大的氣力安撫,叫她疲累不已。
小明覺得媽媽是世界上最了解他的人,他與媽媽特別親近,無時無刻都想媽媽待在他的身邊,把媽媽纏得很緊。但媽媽工作忙碌,亦有應酬朋友聚會,小明的情緒會有波動,有時一晚會打幾次電話,追問媽媽幾時回家,又會在電話裏鬧情緒、放聲大哭。初時媽媽會飛奔回家,但總覺得被要脅似的,有點喘不過氣,母子見了面反而會吵起架來,吵完又懊惱後悔。
小明有慈悲心,例如最近以巴戰亂,小朋友流離失所,小明十分傷心,揚言長大後要賺許多的錢,富可敵國便足以叫領袖們聽從他的指示,停止戰爭。雖然是很天真的想法,但總算是他目前能力以內可以想到的辦法。
小明十歲的年紀,社交能力大概是六歲,對某些事情的執着卻似廿幾歲,承載着如此複雜的情緒,當中的矛盾和酸楚,不是一個十歲的小兄弟可以處理得到的!媽媽已經四處尋找專業協助,但有些事情總是要自己經歷的。
寫到這裡,大家可能會問,小明的爸爸在那裏?原來爸爸跟很多家長一樣,不願接受小明的特殊需要,認為是他不聽話的借口。未有孩子之前,夫妻是工作上的好拍檔,他們互相支持、互相批評亦同時互補不足。他們都不明白,為何在教養孩子這環節上,對方總是不願意接受自己的意見,他們總是解決不了這分歧!
當家庭迎來寶寶,原本運行的模式必定有所改變,夫妻要重新學習處理父母的角色,本來就不容易。家有SEN孩子,更加需要夫妻二人同心協力,無論孩子是高智商抑或低能力。